摘要:
中國鋼結構的發展史,清晰地記錄了國家從限制用鋼到鼓勵用鋼政策的調整,這也為鋼結構行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政策環境。鋼結構行業包括設計與施工(制造、安裝),其中設計居于首要位置。鋼構設計的第一步是正確選擇結構方案,方案選擇正確,鋼結構才會更好地具有建筑節地、節能、節材、經濟、適用、美觀等優勢。
未來十年將是世界鋼結構行業調整格局和進一步發展的時期,也是我國實現世界鋼結構大國和強國宏偉目標的關鍵時期。在鋼鐵、船舶制造,高鐵建設中,我國已躍居世界第一,正在努力向鋼結構第一大國前行。我國經濟已進入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型時期,這個時期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一方面,從現在到2020年,這一時期可以被看作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從長遠來看,國際經濟大勢對中國國力的增強是有益的。另一方面,這一時期也可以被看作中國的戰略轉型期。中國經濟體制各方面的轉型都將在這一時期內更加深化。經濟發展方式將會發生系統的、根本的轉變。衡量經濟發展的標準將不再單純圍繞GDP,而是要綜合生產方式、創新成果、研發能力、運行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衡量。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但還稱不上經濟強國。未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企業在擴張規模的同時,更要注重提升控制力和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更應當注重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發展方式,拓展視野,進而推動中國鋼結構行業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一、鋼結構產業發展應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作為產業結構戰略調整,應制定國家“鋼結構產業振興規劃”。首先,國家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當前,我國鋼結構產業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國家應繼續加大產業支持力度,增加研發資金投入,加緊出臺、落實稅收和金融優惠政策,鼓勵采用鋼結構建筑產品,例如:超高層大跨度建筑、大型橋梁等。大力提倡學校、醫院、機場、車站、體育場館等建筑鋼結構化,并將以上建筑用鋼列入國家儲備用鋼。
呼吁政府部門給予中國鋼結構相關單位和企業更多施展的機會,使大多數企業可以參與各類鋼結構工程,充分發揮鋼結構節能的作用。
二、鋼結構產業的企業戰略
??設計層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鋼結構產業進入科學、跨越發展的新局面,鋼結構建筑越來越高,規模跨度越來越大,造型越來越新。
鋼結構設計者應遵循少費多用的結構哲理,以最少的結構提供最大承載力。結構設計者應把建設結構用鋼視為設計水平的最高境界。我國近年來的一些建筑追求怪異,實際做出來不但水平不高,而且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好的鋼構往往構件布局簡明、傳立路徑短捷、結點小型化,展現現代鋼結構的魅力。
面對愈演愈烈的國際化競爭,加強總體設計能力建設,包括引進國際化設計團隊在內的企業設計實力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我們的方案是??國際化的思維、國際化的眼光、國際化的視野。希望國家盡快成立具有世界級水平的鋼結構設計院所,滿足我國迅速發展的鋼結構產業需求。將“綠色、低碳、節約用鋼”的設計理念貫徹在設計的全過程中。
在過去,用專業眼光看待建筑設計,它是一門高深的技術和學問。但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建筑領域越來越凸顯藝術與建筑的高度融合。并且,建筑外型的優雅與內部結構的精密也互為表里,映襯著一個國家的建筑發展水平,更反射出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因此,中國鋼結構技術的成熟,勢必體現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勢必展現在中外人民的目光之下,從北京奧運會的場館,到上海世博中國館,再到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以及城市當中愈來愈多的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現代鋼結構建筑,這強烈昭示著:中國鋼結構的春天,已經到來!我們的設計單位和設計人員要充分解放思想,勇于創新;要使用新型、輕巧的結構體系。
??協會層面
協會是全國鋼結構業發展交流的大舞臺。通過建立公共信息平臺,以適應當今產業信息化年代的到來。社會資源信息傳播已經網絡化,對資源信息利用率大幅度提高,面對這樣的變局,我們立足于企業自身實力的同時,也要拿出技術攻關的熱情和干勁,打好市場信息搜集與傳遞這一仗。要想在這一問題上不落人后,就要積極構建我們自己的信息航母。企業要想破浪遠行,要靠源源不斷的市場需求鼓勵推動,而與此同時陰晴不定的市場又迫使我們去不斷調整著自己的方向,不斷更新著自己的技術,藉此發展壯大。通過協會對中國鋼結構建設成就和杰出成果的展示和宣傳,必將對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代表之一的鋼結構的推廣產生深遠的影響。
??制造層面
近年來,行業深入推進市場化取向改革,其理論基礎之一就是對鋼結構供應鏈的整合和優化。從供應鏈的角度出發來觀察鋼結構的市場化改革取向,這是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不僅可以對以往的實踐工作進行理論總結,同時可以為未來的發展開辟更多的思路。
在鋼結構的制造層面上,我們的眼光應該瞄準供應鏈建設。當今世界,通過供應鏈完成市場資源配置的方式越來越盛行,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競爭不僅僅是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競爭,更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它圍繞著核心企業,控制著企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它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信息鏈和資金鏈,更加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最終能使這條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和生產部門獲得最大的效益與發展。
鋼結構是一個特殊的產業,計劃管理方式是其基本特點。計劃管理本身并沒有問題,但長期以來,行業中形成了以銷定產的供應方式和思維方式,已嚴重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因此,鋼結構行業推行供應鏈建設不僅是理論的需求,而且是客觀實踐的需要。在堅持和完善鋼結構品質的基礎上,客觀實踐要求行業必須推進市場化取向的改革,要求整個行業供應鏈必須實現市場導向,同時要求鋼結構產業鏈必須高效、規范和具有活力。
鋼結構產業供應鏈使得企業能夠根據自己的職能定位,各自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從而優化行業的資源配置。專業化分工大幅提高了供應鏈上各個經濟實體的運作效率,使得行業“一體化”的運營格局被打破,該轉換過程是突出主業、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促進了行業發展。
市場的導向作用促使工商企業都集中精力關注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關注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服務水平的改善。行業資源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和品牌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而缺乏競爭優勢的企業和品牌將逐步退出市場,形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同時,由于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必將迫使企業克服惰性,不斷開拓創新,努力追求做大做強。
三、鋼結構產業的品牌與人才戰略
鋼結構產業的“中國驕傲”,從我們開始。當今,作為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代表之一的中國鋼結構產業,已成為世界同業關注的中心,我們應從鋼結構“中國制造”走向鋼結構的“中國創造”。在中國建筑的品牌歷程中,無數的大師與精英已經創造出不勝枚舉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在飽含了民族建筑智慧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融合了時代的律動,跟上了世界的腳步。中國的鋼結構產業不僅要在國內市場上創優質工程、品牌工程,還要在全球建筑市場上樹立我們的鋼結構的中國品牌。
對于人才戰略,我們本著十六字的方針:“專科學院、培訓機制、不辱使命、振興鋼構”。21世紀國際競爭的焦點是人才資源的競爭,而決定人才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關鍵是教育。鋼結構行業的人才教育必須跟上鋼結構行業的步伐。目前,我國全日制中等教育中無鋼結構專業,全日制高等教育大專、本科也無鋼結構專業,僅在研究生中開辦鋼結構研究方向,因此在鋼結構企業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很少有人系統地學習過鋼結構專業。這就導致了鋼結構行業中關鍵崗位人才稀缺,鋼結構企業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專業知識不完整,學習土木工程專業的人對鋼結構制作不了解而學習機械等專業對鋼結構安裝不熟悉,鋼結構專業的研究生畢竟是鳳毛麟角,只有在大型鋼構企業中才有。因此,呼吁國家設立鋼結構專業學院,并能給予鋼結構行業在職培訓以及職后進修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