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建筑鋼結構網 作者:建筑鋼結構分會 時間:2024-07-23
關鍵詞:
摘要:2024年6月27日,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在合肥組織召開了由安徽建工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合肥工業大學、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等單
摘要:2024年6月27日,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在合肥組織召開了由安徽建工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合肥工業大學、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等單
2024年6月27日,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在合肥組織召開了由安徽建工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合肥工業大學、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城市道路與軌道交通合建梁拱組合體系橋梁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成果評價會。
評價委員會嚴格按照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行業科技成果評價管理辦法及程序進行。
評價會現場
評價會邀請了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鋼結構橋梁分會副會長任自放擔任主任委員;合肥工大共達工程檢測試驗有限公司董事長完海鷹和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工王應良擔任副主任委員;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總工肖瑾、安徽省鋼結構協會執行會長朱華、中建鋼構江蘇有限公司質量總監費新華和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總工劉志剛擔任委員。會議由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分會副會長周瑜主持。
項目完成單位安徽建工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錢申春,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張飛,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院長王靜峰,安徽省綜合交通研究院總工程師楊善紅,安徽建工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工會主席石懷遠和總經理助理程濤等參加了本次會議。
引江濟淮繁華大道橋
評價會上,安徽建工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錢申春首先致辭,對公司的發展和本成果的背景及意義做了簡要介紹,隨后合肥工業大學沈奇罕博士代表課題組進行了匯報,詳細闡述了該成果的關鍵技術創新點、取得的成果以及推廣和應用的實際情況。
評價委員會專家聽取了完成單位的成果匯報,審閱了相關技術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評價委員會認為該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城市道路與無作軌道交通公軌合建條件下橋梁縱橫向剛度匹配協調設計方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成果研發了城市道路與軌道交通合建梁拱組合體系橋梁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提出了城市道路與無作軌道交通合建梁拱組合體系橋梁設計理論,并進行了工程應用,主要創新成果如下:
01
提出了城市道路與無作軌道交通合建梁拱組合體系橋梁設計理論,建立了公軌合建條件下橋梁縱橫向剛度匹配協調設計方法和“撓度-轉角”雙控的大跨度梁拱組合體系變形計算方法,解決了梁拱剛度控制等難題;
02
建立了車-軌-橋耦合振動模型,研發了城市道路與無碎軌道交通合建梁拱組合體系橋梁的加速度-變形雙控技術,保障了行車安全和舒適度;
03
研發了基于機器人運動軌跡智能控制理論的T型懸臂式埋弧焊接技術、鋼析架安裝精度智能判別及糾偏處理技術、大跨度雙層鋼析架反向退裝法快速施工技術,提高了城市道路與軌道交通合建梁拱組合體系橋梁的智能建造水平。
合影
該成果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22項。取得省部級工法8項、軟件著作權5項、學術論文14篇、省級標準和團體標準2項。該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引江濟淮繁華大道橋、合肥市廣德路橋、引江濟淮銘傳路橋、徽州大道南延2標等項目,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具有廣泛推廣應用價值。